王进义:在微纳生物技术领域不断进取
微流控芯片是涉及材料学、工程学、计算机学、化学与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全新的研究领域。在世界上仅仅只有18年的历史,而我国在该领域的报道最早见于2000年。近年来,微纳米尺度生命分析教学与研究领域已逐步成为我校新的学科生长点,对提升我校学术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凝聚着王进义的辛勤付出。
2006年,结束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博士后研究的王进义,选择到我校任教。9月进校后,王进义利用学校的科研启动费,设计、组建了具有一定研究条件与研究能力的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室,组建了一支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的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学术梯队,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王进义认为,作为教师,一方面教学生,一方面学生也给教师以启迪。“教学是相互的,特别是当我校走出去的英才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执着务实的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个人和学校赢得荣誉时,作为教师,我似乎已经分享了他们的荣耀和成果,也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王进义先后承担学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化学生物学”“高级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化学生物学专题”、“植物化学”、“化学学科导论”、“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他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科研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将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教学中。
对待每一名研究生,王进义都悉心指导,严格要求:“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独当一面,除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外,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他的实验室,举办杂志论文学习报告会、开展研究报告会已成为常态,通过报告会,使学生相互了解研究工作的意义和研究目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王进义始终坚持 “大量看文献才能出好方案”。他用自身的求学经历鞭策研究生杜绝浅尝辄止,忘掉浮躁,一步一个脚印。他自己做事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也要求学生将幻灯和文档做得整洁简练、美观得体,充分体现“研究生”的水准。一次,他对研究生修改了7遍的开题报告仍不满意,亲自排版修图。
在王进义实验室,没有签到制,但人人惜时如金,按时来去;没有管理员,却一切井然有序自成章法。因为王进义制定的风雨无阻的“早8晚23”作息时间表,不仅他以身作则,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观和人生观——科研就是不惧苦累地钻研,青春就要一往无前地奋斗!
截止目前,王进义已经培养了博士、硕士毕业生29名。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都受到单位和同事的好评。已毕业博士生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3 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篇。
回国至今,在王进义的组织带领下,已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活跃创新、多学科交叉的生命分析教学与科研团队。该团体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其领导的团队在微流控芯片的多功能集成及其在基于疾病靶蛋白、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微生物的生命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构建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一方面解决了一些重大疾病诊断和机理研究的热点难题,另一方面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生命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已发表SCI 论文67 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59 篇,近五年SCI 他引564 次,单篇最高95 次。获国家发明专利3 项;申报国际发明专利2 项,国家发明专利4 项;参编英文专著1 部。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与高度评价。他本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在王进义看来,要建成一所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大学,要走的路还很长。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深化,科研水平的提升,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教师,他将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为学校的发展扎实工作!